有媒體12月24日報道說,恒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在任期間,平均每天報銷的花銷額竟達40萬之巨。董事長如此,董事長之下的高官也緊跟效尤。由此,這家銀行成了眾多高管的提款機。這些高官吃喝玩樂貪敗霍,灑脫得好不愜意。當(dāng)然,這樣的銀行結(jié)果能怎樣,不問可知。
公家的銀行淪為私人提款機,這等聳聞源自于一封舉報信。據(jù)報道,2016年5月,一封“恒豐銀行高管私分公款”的舉報信被曝光。恒豐銀行前行長欒永泰和前董事長蔡國華的相互舉報,導(dǎo)致倆人雙雙被查,由此暴露出了恒豐銀行的巨額爛賬:該行貸款約4500億元,其中逾期貸款已近3000億元;通過股東權(quán)益、存款準(zhǔn)備金多渠道沖銷后,最終形成逾1400億元不良貸款,即使算上其中可處置回收貸款800億元,最終也將形成近600億元的黑洞。
恒豐銀行地處煙臺,是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之一,于2003年完成整體改制,并由煙臺住房儲蓄銀行更名為恒豐銀行。改制后的這家銀行,在長達10年時間內(nèi),只有董事長,沒有行長。直到2013年底,蔡國華出任恒豐銀行董事長后,才聘請了欒永泰為行長。2014年10月,卸任不到1年的前任董事長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diào)查,繼而在2018年7月被訴至法院,庭審表明其涉案金額達7.5億元。2016年9月,退休1年多的欒永泰實名舉報董事長蔡國華“侵吞公款3800萬元、違規(guī)運作員工股權(quán)激勵機制,違規(guī)控制恒豐銀行”,并承認參與私分公款獲得2100萬元。2017年11月,恒豐銀行時任董事長蔡國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diào)查。
在銀行前后任高管這樣的“前腐后繼”下,銀行能經(jīng)營好,那才是見了鬼。一周前(12月18日),恒豐銀行官網(wǎng)發(fā)布的《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fā)行股份方案》等議案顯示,為了給這些銀行高管的胡作非為“擦屁股”,恒豐銀行不得不非公開發(fā)行每股1元的1000億股普通股股份。1元1股的價格,以該行在2016年每股凈資產(chǎn)5.6元的價格相比較,相當(dāng)于將恒豐銀行的老股東的股權(quán)折合到了約兩折。在1000億股普通股股份中,中央?yún)R金投資有限責(zé)任公司認購600億股,山東省金融資產(chǎn)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認購360億股,40億股由其他股東認購。而中央?yún)R金認購的600億股中,有300億股為“名股實債”。有報道稱,“本次重組實質(zhì)上是山東省政府借300億元,再自籌360億元”。這也難怪報道直引了“業(yè)內(nèi)人士”的話稱“蔥省人民太命苦了”!
此謂山東人民“太苦命了”,并非沒有道理。據(jù)報道,上述所謂山東省“自籌”的360億元救命資金,分別來自山東省財政(出資100億元)、濟南市財政(出資100億元)、青島市財政(出資100億元)和煙臺市財政(出資60億元)。而財政的錢來自哪里?還不是來自從公眾腰包掏出去的納稅款!也由此可見,這些銀行高管的吃喝玩樂貪敗霍,最終埋單者究竟是誰。問題在于,類似這樣需要“救命”的銀行,還不止恒豐銀行一家,由公開報道看,錦州銀行、包商銀行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恒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平均每天報銷花費40萬元,也算是公開報道中的記錄了吧。十幾年前,中石化時任總經(jīng)理陳同海每日揮霍4萬多,月均100多萬,年均1500萬,理由竟是“我一年上交稅款200億,花這點算什么”?,F(xiàn)在看來,在蔡國華面前,陳同海只是“小巫”一枚。一個把銀行虧得一塌糊涂的國企高管,也仍是窮奢極欲,將掌管的國企當(dāng)成私人提款機,讓貪腐沒了邊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