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就是“葡萄酒”,“葡萄酒”就是紅酒。
但往細了說,“葡萄酒”又根據(jù)顏色不同,分為白葡萄酒、紅葡萄酒(紅酒)和桃紅葡萄酒,制作過程與口味也是不盡相同。
在西式餐桌上,一杯“紅酒”往往是調(diào)節(jié)氣氛的重要因素,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具有非常高端的檔次。
即使在國內(nèi)的中式餐桌上,在包廂中配著“九轉(zhuǎn)大腸”,也能倒上一杯“紅酒”,增加酒局格調(diào),推杯換盞間,沒有絲毫的違和感。
如今的紅酒,可謂是遍及大街小巷,無論是進口、國產(chǎn),還是私釀的,在專賣店、超市中總能很輕易地買到,并且價格也非常親民。
同樣是高瘦的玻璃酒瓶、橡木瓶塞、看不懂的外國文字,與印象中成千上萬的價格相差甚遠,更有甚者,以20元的低價就能買到一瓶。
很多朋友就犯了嘀咕,這種廉價紅酒真的能喝嗎?
其實葡萄酒確實存在等級,但卻并不是按價格區(qū)分的,而是“正規(guī)程度”,主要體現(xiàn)在“葡萄質(zhì)量”與“釀造方式”上。
這兩個都是硬性條件,缺一不可,因為正規(guī)的葡萄莊園,私自給葡萄“打藥加甜”是要判刑的,只有在雨季時才會允許這么做。
所以正規(guī)的葡萄酒上,背標會注明葡萄產(chǎn)自哪個莊園、哪個年份,釀造過程也十分詳細。
除此之外,溫度、濕度、光照、擺放姿勢、橡木桶的種類容積等因素,都是影響葡萄酒口味的因素。
越正規(guī),等級就越高,而價格方面,賣四五十塊錢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酒本來就是大眾飲品。
但如果價格太低,那無論從質(zhì)量還是口感上,都要遜色許多的。
如何正確購買“進口紅酒”?
單說口味的話,還是有些難度的,因為行家不用教,新手學不會。
在購買外國紅酒時,最基本的就是區(qū)分“原瓶進口”與“原裝進口”。
前者自然不用多說,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都是“0更改”,而后者一般是用橡木桶散裝進口,然后在本地定制好包裝,最后進行二次灌裝銷售。
若不是正宗品牌的紅酒,光是包裝成本,就要高于“葡萄酒”本身,這些紅酒的利潤在3-6倍左右,例如批發(fā)商手中5塊錢的成本,超市能賣到20元;20元成本的,能賣到70元;70元成本能賣到200元左右。
如果成本在百元以上,那就真的可以稱之為“好酒”了,這種酒的售價一般不會低于300元。
當然我們只是籠統(tǒng)地計算一下,讓大家有一個概念,并不是要“以偏概全”。
如果是某些知名品牌,利潤反而會更低一些,因為品牌越大,廠商就越容易掌握“定價權”。
對于新手來說,買紅酒時,不一定非要認品牌,但認了品牌,“被忽悠”的風險也就大大降低。
如何區(qū)分勾兌“紅酒”?
一瓶能稱為“葡萄酒”的紅酒,至少需要35%的葡萄原汁。
當然也會有“失敗品”流入國內(nèi),價格相對來說更加便宜,這在紅酒市場中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但我們所接觸到的,超市中20塊錢一瓶的紅酒,絕大多數(shù)都是勾兌出來的,即便再高級一些,也只不過是用“葡萄原漿+酒精”勾兌而成。
分辨的方式也很簡單,將白餐巾紙鋪平,將紅酒滴一大滴,如果有一圈水漬在周圍,而只有中心點為紅色,那就是勾兌酒無疑了。
反之,釀造酒滴在紙上之后,也是一個非常均勻的紅點,并不會“水色”分離。
保證一招就能讓其“現(xiàn)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