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是人類相互交流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大,時刻影響著人們正常生活。每年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提高防聾意識,了解致聾原因、危害及預防和康復方法,從源頭上避免聽力殘疾的發(fā)生。
●10條內容測測你的聽力
下面的10條測試中,假如你有一條或幾條符合,證明你的聽力有所下降,需要及時采取措施保護好聽力。
1.電話中與別人交流比較困難。
2.在噪聲環(huán)境中聽聲音困難。
3.只有面對講話人時,才能理解清楚意思。
4.覺得人們說話的聲音都偏輕或有些含糊不清。
5.有時候聽不清一句話里的某幾個字,經常要別人重復。
6.需要將電視音量調大到別人都嫌吵。
7.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明白談話的主題,常常會答非所問。
8.參加會議、在公共場所或家庭聚會時覺得交流困難。
9.除非距離很近,否則不能聽到電話聲、門鈴聲。
10.感到頭顱里有聲音,如嗡嗡聲或鈴聲(耳鳴)。
●7件事最毀聽力
1.常戴入耳式耳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地鐵及公交車的背景噪聲達70分貝。在嘈雜環(huán)境下,人們會不自覺地提高耳機音量,對聽力造成一定的損害。在公交車、地鐵及其他嘈雜環(huán)境中最好不要戴耳機聽音樂。
2.經常去KTV、夜店。KTV、酒吧等背景噪音可達110分貝,完全可以一瞬間“偷走”人們的聽力。盡量避免在嘈雜環(huán)境中久待,必要時戴上防噪耳塞。
3.樓層住得高。地面嘈雜,有“拔音”的效果,導致高層噪音較大。應減少開窗或常備防噪耳塞。
4.開車時開窗戶。開快車時的風噪聲和開慢車時的交通噪音都會損害聽力。開快車時風噪聲可能會超過100分貝。除此之外,大聲鳴笛、車內大音量聽歌等,同樣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在開車過程中,盡量關上車窗,音樂音量別開太大。
5.不良生活習慣。很多人擤鼻涕時,喜歡同時捏住兩側鼻子用力擤。殊不知這樣會使鼻涕沖浪般“沖進”中耳,使中耳內的器官“溺水”,導致聽力損害。另外,一些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如用尖銳物品掏耳,有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嚴重損傷聽力;用未消過毒的挖耳勺掏耳朵則可能造成外耳道發(fā)炎。
6.管不住的壞脾氣。近年來,突發(fā)性耳聾的病例越來越多,與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大不無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生氣、憂郁、悲傷等負面情緒,都可能誘發(fā)突發(fā)性耳聾。
7.長期熬夜。臨床發(fā)現(xiàn),一般年輕的耳鳴耳聾患者患病前多有一段過度疲勞期。比如不少白領患者反映耳聾前曾連續(xù)加班,睡眠少,感覺十分勞累;學生患者則多表示在考試前有持續(xù)熬夜經歷。
●8個細節(jié)保護聽力
1.保持低音量。安全音量水平應低于85分貝,持續(xù)時間不超過8個小時。如果聽者無法聽到離自己一臂距離遠的人說話,或者聽者耳內疼痛或者耳鳴,那么聲音可能就太大了。
2.戴耳塞。在夜總會、迪廳、酒吧、體育賽場和其他噪音巨大的場所,使用耳塞來保護聽力。正確使用耳塞,可將噪音接觸降低5至45分貝。
3.使用適配的耳機。選擇合適的耳機,可讓使用者用較低的音量就能聽清。經常在火車或飛機上使用個人音頻設備的人應考慮使用降噪耳機。
4.重視聽力安全等級。設定個人音頻設備的聽力安全等級,即在安靜環(huán)境中將音量調到不超過最高音量60%的舒適水平,這也是保持低音量收聽的辦法。
5.讓耳朵休息一會。去聲音嘈雜的場所時,時不時地到安靜的地方待一會,減少接觸噪聲的總時長,讓聽覺器官得到休息。
6.避開巨大聲響。在噪音巨大的場所,盡量遠離擴音器等聲源。待在相對安靜的區(qū)域也能減少噪音的損傷。
7.減少使用音頻設備的時間。除了降低音量,每天聽音頻設備的時間不宜過長。
8.注意聽力損失的跡象。如出現(xiàn)耳鳴,聽門鈴、電話鈴和鬧鐘鈴等高音時有困難,聽不清別人講話(特別是在打電話時),或者在其它嘈雜環(huán)境中跟不上別人的談話,應當考慮聽力受損,盡快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
●戴耳機注意這5點
1.要挑選音質佳、雜音小的耳機。要保護耳朵,就要選擇高清晰音質、CD音質的耳機。千萬不要貪圖便宜,而購買低價劣質的耳機。
2.成人每天用耳機不超過3至4小時,青少年因聽覺器官還未發(fā)育成熟,每天不宜超過1至2小時,以間歇收聽為宜。
3.音量聽清楚就行,不要高音量,用耳機聽音樂應注意減小音量,以柔和不刺耳為宜,應該保持在40到60分貝為最佳。應挑選音量可以靈活自由控制的耳機,遇到聲音突然變大等情況可以及時調整,保護聽力。
4.耳機別只用一邊。
5.頭戴耳機比耳塞耳機傷害小些。頭戴式的耳機無需入耳,幾乎不會對耳道、耳膜產生傷害,對耳朵的損害最小。而且頭戴式耳機的音效非常的好,在購買耳機時應該盡量挑選頭戴式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