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氣夜來雨,百鳥清晝遲。微風不動蘋,坐看水色移。
夏至,24節(jié)氣中第10個節(jié)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節(jié)氣之一。于每年6月21或22日開始,至7月7或8日結束。
今年的夏至在6月21日22時58分,是如何能精確到這種地步的呢?
【資料圖】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對于時間的觀測,古來有之。
所謂“三代以上,人人皆是天文學家”,就是說在夏商周之前,華夏先民出于指導農事的需求,已經開始關注一年四季的時間變化。
古代如何觀測節(jié)氣
先說觀測的原理。
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太陽會在天球上留下一個大圓,這就是黃道。
所謂天球,即以觀察者為中心,半徑無限大的一個球面。
黃道示意圖,源自網絡
由于人眼無法分辨遙遠物體間的距離,所以我們看到的日月星辰都是在天球上的投影。
要想確定天球上的某一點的位置,就需要一個坐標系,天球坐標系為避免麻煩,一律不分東、西經,而經度范圍直接從0°~360°。
零點作為一個坐標體系重要部分,必然不可或缺,所以天文學上規(guī)定春分點所在的位置為黃經零點,夏至點黃經為90°。
以此類推,秋分點為180°,而冬至點就是黃經270°。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源自網絡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jié)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jié)氣為“節(jié)氣”,它們是: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個節(jié)氣;
每月的第二個節(jié)氣為“中氣”,它們是:
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節(jié)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jié)氣”和“中氣”統稱為“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源自網絡
二十四節(jié)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它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1至2天。
再說觀測的器物。
在陶寺遺址,已經有了像漆桿一類非常獨特的天文儀器,基本上證實這是古代用來觀測日影的圭表。
我們經常說“立竿測影”,就是把一根桿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時候去測量它的影長,就可以定方向、時間、節(jié)氣。
陶寺觀象遺址,源自網絡
由于天文學的變化相對而言是個漫長的過程,華夏先民觀測時間的方法在明清依舊適用。
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臺,還是現在北京的古天文臺,大家都能夠看到銅圭表。
當然,銅圭表的尺寸和觀測的精確度,肯定比陶寺的初級階段要優(yōu)良許多。
圭表,源自網絡
觀測精度自然也再不斷提升。
對于一年的劃分也開始了進步,比如四分法、八分法、五運六氣分法,到如今的二十四節(jié)氣。
當然,在古代計算二十四節(jié)氣是個復雜的運算過程,最后從民間剝離,朝廷一般會由欽天監(jiān)專門負責。
欽天監(jiān)遺址,源自網絡
他們會窮盡一切辦法,比如利用水運儀象臺這樣的一些天文儀器,就可以非常精確地把時間留在地面上,并且通過報時的方法向大家進行傳達。
如今,我們對于時間能夠精確到分鐘甚至秒,主要依賴于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還有科技的發(fā)展。
我們現在的國家天文臺有LAMOST望遠鏡、FAST望遠鏡等非常非常多的現代望遠鏡,可以更加精確觀測天象變化。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再通過原子鐘進行精確測定北京時間。
我國的原子鐘,源自網絡
但不管如何精確,二十四節(jié)氣的原理并沒有變化。
所以天文學這門科學,相較于“變革”,傳承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它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
夏至有什么說法
夏至日是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即北回歸線附近,所以這一天是北半球夜最短、晝最長的日子。
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南移,天時將逐漸縮短。
由此可見,“夏至”這個名字,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盛夏來臨”的意思。
圖片源自網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夏至,五月中?!俄崟吩唬合?,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p>
萬物始發(fā)于春日,經歷了風雨陽光的滋養(yǎng),此時生長發(fā)展到了極致,草木繁茂,鳥獸壯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構成了四時中最盛大的篇章。
《三禮義宗》中如此解釋“至”的含義:“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p>
夏至這一天陽氣達到鼎盛,即將衰退,而陰氣在此時萌生,此消彼長,陰陽開始轉換,所以又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
圖片源自網絡
不過,今年的夏至比較特殊。
今年的夏至在農歷的五月初四,而夏至之后,便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正是我們民間最為重要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端午節(jié)”。
其實原本端午節(jié)是不在五月初五的,原本是定在了農歷五月的第一個午日,這才是“端午”之名的由來。
因為干支與節(jié)氣密切相關,都是陽歷的內容。
而農歷月的確定卻又是根據月亮盈虧情況,這是陰歷的內容。
所以有的時候,有農歷閏月,一年之中有是三個月,但干支永遠只有十二個。
龍舟模型,源自網絡
這就導致了干支月與農歷月未必完全重合的情況。
正因如此,江湖術士尤其是子平術,會根據節(jié)氣確定你的八字干支。
以2023年的6月6號是芒種節(jié)氣為例子,這一天是農歷四月十九,并不是初一。
但干支卻變成了戊午月,6月5日還是丁巳月。
可見,干支歷不便于記憶。所以,后來才將端午節(jié)定在了五月初五。
甚至有些地方認為,一般情況下的端午節(jié)為小端午,而當端午節(jié)與夏至在同一天,那便說明這一天的端午是大端午,預示著吉利與豐收!
而端午夏至相連的情況,民間也有著“夏至端午連,車水種爿田”的說法。
圖片出自網絡
意思就是說如果夏至與端午兩節(jié)相連,便預示著供水不足,所以需要用水車來將其他地方的水,灌溉到爿田當中。
最后,是今年的夏至是庚日。
民間有著“夏至莫逢庚,村村要挖坑”的說法,就是說,如果夏至這天,正巧是干支歷中的庚日,那便預示著天氣會比較炎熱,村村都要挖坑打井,尋找水源。
其實,這種農諺除了古人的總結,也有占星學的臆測。
從星象意義來說,端午節(jié)要打午時水,指的是太陽最正的那一天午時的水,叫做“極陽水”。
如果夏至已經過去了,太陽已經南行了,白晝也開始變短了,那端午的午時水就失去意義了。
圖片源自網絡
再說端午本要賽龍舟,祭龍神等。龍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的一天,正好就是夏至那一天。
過了夏至青龍七宿就開始西落了,如果端午在夏至之后賽龍舟慶祝,豈不是要慶祝青龍西落嗎?
所以,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又未必就能經得起實證。
不過,即便是農諺、占星學上確認今年是豐收年,大伙兒也不能掉以輕心。
就像人生,無論何時,先從最差勁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境況真的壞,那你提前做了準備,損失可以降到最低;假設境況意外的好,那你反而賺了。
在古人看來,端午節(jié)有各種邪祟毒物的侵襲,這才有了各種辟邪的方法。
五彩線,圖片源自網絡
人生真是苦,假如命運釀的苦酒我們不能不喝,但我們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喝下去,卻是在這個端午節(jié)值得思考的。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