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立波
(相關(guān)資料圖)
題記:李白的悲劇在于,沒有孟浩然求職的踏實與抗挫,缺乏王維的迂回與耐力;沒有顏真卿的視死如歸的血性,然而大唐詩人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屬,只因為他的才華無人可及。
公元701年2月8日,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出生,由此成了盛唐氣象最光彩的代言人 。時至于今,李白不再單屬于大唐,而是屬于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最受后人尊重懷念的一位民族浪漫靈魂。他的詩文將人類所能表達的浪漫境界發(fā)揮到了極致。青天、明月、長江、黃河,無不信手捏來。正如余光中先生所形容的,“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李白畫像
他永遠給人以狂放、飄逸的形象,讓后人以為他的一生都是在非??簥^快樂不羈中度過。相反,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矛盾、挫折的一生,最終因為天真單純,在激烈的玄宗之子李亨和李璘激烈的帝業(yè)繼承的斗爭中,李白由于站錯隊而險些喪命,由此讓他過早的走完了人生。在長江之邊,他憔悴的身影如同長江之月,凄涼無邊。
(一)、 李白是中國所有文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的集合體,飄逸、狂飲、劍客、尋仙的一只飛躍盛唐的大鵬。
他出身非常顯赫的家世門第?!皼鑫湔淹蹙攀缹O”、“其先祖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以及“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fù)指李樹而生伯陽。”《李陽冰序、范傳正碑》但郭沫若卻自負地肯定“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門第”?!豆簦P(guān)于李白)》這未免有度人之腹的嫌疑。很難理解,郭沫若曾以“抬李貶杜”的筆法寫了大量贊頌李白的文字,卻多處可見他對于李白的不屑,真是殊不可解。
李白書法
他自稱“身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見過他的人說他“眸子哆如虎”,一雙大眼睛如同老虎眼睛,可知氣場和精氣神相當(dāng)出色。對于將自己比喻成大鵬鳥,他在《大鵬賦》中自己解釋說:“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fēng)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痹诶畎卓磥?,他就是賀知章說的“謫仙人”,就是下凡來濟救蒼生的。自負如同與生俱來,早年刻苦學(xué)寫文章、練習(xí)劍術(shù)無不讓李白愈發(fā)自信,他不止一次地向人們夸耀自己的德才:“少懷經(jīng)濟之才,抗巢由之節(jié),文可以變風(fēng)俗,學(xué)可以究天人?!薄独钐兹匪o自己規(guī)劃了宏大的人生抱負和政治理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薄洞鷫凵酱鹈仙俑莆臅?/p>
相關(guān)影視畫面
對于職業(yè)選擇,李白相當(dāng)明確,就是做宰相,做宰相,做宰相!他行俠“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他狂飲“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生死?!笔鍤q那年他就執(zhí)著于尋仙大夢“十五求神仙,仙游未曾歇”,于是一個好爽飄逸、傲岸不羈,想象豐富,行俠仗義的道士、文士、俠客、浪子集于一身。
(二)、安史之亂是李白人生命運徹底滑落的曲線,讓他成了最狼狽的文人。
安史之亂猶如一場瘋狂的颶風(fēng)掃蕩了李白的整個人生和夢想。在巨大的亂局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狽的是詩人。因為他們敏感,滿目瘡痍使他們五內(nèi)俱焚;第二因為他們自信,一見危難就想按照自己的邏輯采取行動;第三,是因為他們幼稚,不知道亂世邏輯和他們的心理邏輯全然不同,他們的行動不僅處處碰壁,而且顯得可笑、可憐,很顯然一直抱負著遠大理想的李白就是這樣典型性格。
安史之亂
就在李白隱居廬山屏風(fēng)疊時,天寶十五年(756)十二月,他在焦慮地分析安史之亂的形勢時,永王李璘領(lǐng)軍由江陵東下,趨廣陵。他派遣韋子春勸說李白,加入永王幕府,深諳政治洶涌的李白夫人,表現(xiàn)出了比李白的遠見和成熟,勸說丈夫不要貿(mào)然出山。但是李白認為這是他最后一次實現(xiàn)人生濟世匡民的重要機遇,對來訪的韋子春李白強烈表達了他的人生宏圖:“氣同萬里合,訪我來瓊都,披云睹青天,捫虱話良圖。留侯將綺里,出處未云殊。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理想很豐滿”,此后他陷入了李氏皇子爭奪江山繼承的斗爭中來,讓李白徹底陷入巨大漩渦,幾乎將其吞噬。
相關(guān)影視畫面
(三)、世人皆欲殺,李白是超級唐朝大明星,在當(dāng)時就享有盛名,為何都想讓他被處死。
天下大量癡迷李白詩歌的人,不是想救他,而是想殺他。只有他的老朋友杜甫在懷念他“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當(dāng)時的所謂世人不是那些平民百姓,而是占據(jù)主流的達官名流,政客 他們一面偷偷閱讀李白的作品,興奮地彼此傳閱,也都知道他是稀世之才,千年難得,卻一面希望他被處死。因嫉妒而生恨,和期盼著觀察結(jié)束生命受難的不良癖好。幸好李白最終以流放夜郎保全了生命。從認識上說,杜甫對李白的下獄也是罪有應(yīng)得。 “世人皆欲殺”中的“世人”也包括杜甫本人在內(nèi),因而他認為李白是“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p>
話劇李白
杜甫逃離亂軍后,去了靈武投奔做了皇帝的太子李亨,這種選擇無疑為杜甫的今后注入了“選擇正確”的分數(shù)。包括李白的另一位好友高適也因“選擇正確”站在了李亨的一邊,甚至李白在其權(quán)力管轄范圍內(nèi)的監(jiān)獄中給他寫了一封信,竟然連個回信也沒有。天真的李白或許才知道,他與高適的幾次酣醉,卻換不回一句安慰。我們無意苛責(zé)高適對李白的寡義,但這些無不說明高適的政治成熟性和現(xiàn)實性,自然他的人品與作品永遠不能與李白處于一個層級。
話劇李白
唯獨李白單純的相信,只要跟著李氏后人平叛,都是一樣報效國家,匡扶社稷。此后李白被大量的“世人”也就是達官顯貴和主流輿論的文人要痛喊殺頭。他們要把大唐第一的詩人殺了,要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給殺了,要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給殺了。曾經(jīng)是盛唐超級大明星的李白竟然被那么多人希望將其處死,可見他的驚世才華已經(jīng)引起了群妒。
黃河之水天上來
(四)、仕途不順在帝位之爭中站錯隊被發(fā)配夜郎,從此成了李白悲劇的最大伏筆。
公元758年,57歲的李白從潯陽出發(fā)被流放夜郎,一夜之間李白徹底老了。流放夜郎意味著,李白的所有理想徹底幻滅。
李白一直要匡扶天下,但直到他將近不惑之年時,才通過“公舉”被召入翰林院,因不能見容于權(quán)貴,兩入翰林卻都沒呆多久,便棄官離京,最終卻又卷入永王與唐肅宗的帝位之爭中。安史之亂讓李白陷入落魄,當(dāng)時李白避居廬山。由于李白缺乏外界真實信息和建功立業(yè)的急迫心情,至此走入政治漩渦。
相關(guān)影視畫面
唐玄宗在馬嵬坡遭到兵變,被逼無奈殺了楊國忠與楊貴妃。此后,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玄宗入蜀,李亨則在靈武自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李亨登基也不合法,但玄宗先遭安祿山叛亂,又在馬嵬坡被逼殺掉貴妃,已經(jīng)是心灰意冷,對自己突然被太子尊為太上皇,也就默然接受。但他的兒子卻不不能接受。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著靖難的旗號,招兵買馬,揮師東下,其實是趁機擴大地盤,想借亂世當(dāng)皇帝。
安史之亂
唐玄宗在奔西蜀途中發(fā)了詔書,下放軍國大權(quán)至諸親王及地方軍政一把手,讓其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平息叛軍。太子李亨卻不聽玄宗詔令,擁兵隴西,僭登帝位搶班奪權(quán)。而永王李璘出師東巡之時,得知李白隱居廬山,遂數(shù)次下達聘書,李白幾經(jīng)猶豫,終于決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東巡時,李白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獄。永王敗北后,右相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駐扎在潯陽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從監(jiān)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崔渙為“永王事件”牽連的人開脫罪名,卻得罪了同僚和下屬,被罷去右相之職,并貶為太守。接替崔渙辦理“永王事件”的官員李峘,將已結(jié)案件推翻重審,并重新拘捕釋放人員。宋若思讓李白先藏起來,不久,藏在潛山縣司空原舊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話劇李白
(五)、他的詩干凈的像洗過一樣,人們對李白的無限喜愛,希望讓他的結(jié)局美好一點。
關(guān)于李白的離世,他的族叔李冰陽說是“疾亟”,就是沉疴而逝。到了元和十二年(817),與李白有“通家之舊”的范傳正在撰寫《新墓碑并序》,在這一嚴肅的碑刻中,竟也未明說李白死因,只用了“盤桓利居,竟卒于此?!币还P帶過。五代時期編寫的《舊唐書李白傳》稱“竟以飲酒過度死”。
李白影視形象
這個說法,可能濫觴于晚唐項斯《經(jīng)李白墓》詩“夜郎歸未老,醉死此江邊?!彼未帉懙摹缎绿茣畎讉鳌穭t干脆不與提及,說明李白的死因愈發(fā)撲朔迷離,以上幾種說法均不宜納入正史范圍。然而李白對于歷史和人民太重要了,越是如此,后人就越發(fā)的進行猜測,甚至又出現(xiàn)了醉酒撈月致死,總之李白在一個月夜,一條船上,在柔美的月色中徹底讓李白不辨真?zhèn)危詈蟆耙允峙隆?,?dǎo)致溺水而亡,“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短撇抛觽骼畎住?,至此李白的溺水被涂抹上一層與之風(fēng)度相匹配的一層神韻。
話劇李白
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對此記錄的更為客觀些“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dāng)涂采石,因醉泛月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水。故其地有捉月臺?!卑凑展糯f法,凡是溺水者不能進行吊念活動,為此,宋代祝穆在其《方輿勝覽》中對李白之死進行了質(zhì)疑與合理推測:“而捉月之說,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老好奇,故以發(fā)新意耶?”不管我們偉大的浪漫詩人如何歸宿,想必任何將太白的歸宿幻化成美好都是對他的崇敬。李白的詩干凈的像洗過一樣,他是不可逾越、不可復(fù)制,千古以來,李白只有一個。而李白的風(fēng)度、氣質(zhì)全部融合到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在采石磯附近,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為李白題寫的碑文,文字深情而簡潔,稍具文化基礎(chǔ)的人都能讀的明白?,F(xiàn)抄錄如下,以此讓我們向先賢李白表達崇高的敬意。
采石磯
“此為采石磯,李白往生地。追溯三千里,屈原誕生地。追溯兩千里,屈原顛沛地。追溯一千里,東坡流放地。這些絕頂詩人,或依江而生,或憑江而哭,或臨江而唱,或?qū)そ牛梢姶私燃?,早已登極。我曾問:在世界名山大川間,詩格最高是何處?所得答案應(yīng)無疑:萬里長江數(shù)第一?!畎讈碜蕴焱猓娴脙珊又?,一路尋找故鄉(xiāng),歸于此江此磯。于是立地成臺,匯集千古情思,告示大漠煙水,天下不可無詩。詩為人生之韻,詩乃理想之寄。既然有過盛唐,中國與詩不離;既然有過李白,九州神采奕奕。”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