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想必現(xiàn)在有很多小伙伴對于河岳英靈集方面的知識都比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一些關(guān)于河岳英靈集方面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會喜歡哦。
[拼音]:Heyue Yinglingji
詩歌總集。唐代殷璠編選。殷璠,丹陽(今屬江蘇)人。生卒年、字號不詳。書首自題“丹陽進士”。
此書分上、中、下三卷。《敘》稱“起甲寅(開元二年,714),終癸巳(天寶十二載,753)”,一本誤作“終乙酉(天寶四載)”。它選錄了這個時期自常建至閻防24家詩234首,今本實為228首。由于選者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藝術(shù)鑒賞能力,選錄標準又非常嚴格,因而在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中歷來最受重視,影響深遠。
開元、天寶之際,是唐詩繁榮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音律和體裁發(fā)展到成熟的階段。選者在“敘”和“集論”里論述了詩歌形式和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伶?zhèn)愒炻伞保盀槲恼轮尽?“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氣因律而生,節(jié)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所以詩人“不可不知音律”;但又不可“專事拘忌”,流為“矯飾”。他批判了齊、梁以來詩歌“理則不足,言常有余;都無興象,但貴輕艷”的不良傾向,指出唐代詩歌正是在糾正上述詩風中“去偽從真”,逐步向前發(fā)展,到了開元中期“聲律風骨始備”。殷璠評詩注重“風骨”和“興象”。他選錄的標準是“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文質(zhì)半取,《風》、《騷》兩挾”;“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quán)壓梁、竇,終無取焉”。由于有比較正確的觀點作為指導,通過選詩以標舉其論詩宗旨,書中所選,雖因當時的條件限制,不可能搜羅得很全面,但這個時期的一些主要詩人如李白、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李頎、崔顥、崔國輔、祖詠、儲光羲、常建等人的優(yōu)秀詩篇都能入選,基本上反映了盛唐詩歌的面貌。書中沒有選及杜詩,可能由于杜甫蜚聲詩壇,較遲于上列諸家,當時還沒有篇什廣為流傳的緣故。
書中略仿南朝鐘嶸《詩品》,對入選各家詩歌的藝術(shù)風格都作簡括的評論,其中有不少精辟之見為后人所稱述。這種把評和選結(jié)合起來,在體例上實屬創(chuàng)舉,為后來許多評選本詩文集的濫觴,但由于此書自序說“分為上下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也都著錄為2卷,而明代毛晉、清代何焯都曾有手校抄本為2卷本,因此也有學者認為今本3卷是后人“推測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并非編者原意(孫毓修《河岳英靈集校文》引黃丕烈說)。
《河岳英靈集》有《四部叢刊》影明翻宋本、汲古閣本,通行的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收入《唐人選唐詩(十種)》中。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