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陳國章
【資料圖】
看過《射雕英雄傳》的人,都熟悉“老頑童”周伯通,金庸大師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
我挺喜歡“老頑童”的。
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言語風趣幽默,舉止天真爛漫,游走江湖,無憂無慮,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喜愛接受新生事物,只要碰到有什么新式武功,不管是誰,都會虛心學習,他可以以歐陽蜂為師,可以與晚輩郭靖結(jié)拜兄弟,可以向楊康學習武藝;從不與人爭名奪利,看似吊兒郎當,其實武功蓋世;逍遙自在,快快樂樂,心靈比較干凈。
思維往前拓展,想象一下,周伯通在小時候也一定是個“小玩童”,從小到老,只是容顏的改變,“玩心”未變。
人到一定年齡,感嘆得最多的是:時間過得太快,還沒享受夠童年的快樂,轉(zhuǎn)眼人生已過大半。感嘆中夾著遺憾。
可這一切,誰也無法抗拒。如是,我們不妨嘗試一下,讓自己曾經(jīng)躁動過、焦慮過的心,靜一靜,感受童年時代的味道,回到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純凈,再不去惦記山下的礦藏,水中的魚蝦。
秋陽燦爛菊花黃。翻閱人生成長的書本,發(fā)現(xiàn)再精彩的一頁,不是好奇的少年,苦澀的青年,求索的中年,而是快樂的童年。讓我們找回童年的趣事,回歸童年的天真!
(一)放牛娃
我家飼養(yǎng)的耕牛,是全村最高大的一頭,這頭牛,原來是我家的私有財產(chǎn),在農(nóng)業(yè)高級合作社成立時,牛的產(chǎn)權歸集體所有,但仍由我家飼養(yǎng),我們?nèi)胰硕己軔圩o它。
大概在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去放牛,他在田間勞作,我在田邊、地頭或小坑、小溪里放牛,起初,心里有點害怕,遇到情況即刻大呼父親,父親馬上放下手頭的農(nóng)活,跑過來幫我處理,短短十多天的工夫,就沒有恐懼心理了,父親也覺得我可以獨立放牛,遂把放牛的活兒交給了我。
漸漸地,我和牛產(chǎn)生了感情,牛也確實很有靈性。
每次去牛棚牽牛時,它總會昂著頭,朝我看看,哞、哞地叫幾聲,像是與我在打招呼。
水牛很高大,小孩子根本勾不到盤在牛斗上的牛繩、想解開牛繩,只要大聲對它喊“低頭、低頭”,它就會把頭低下來,這樣,就可以解開盤在牛頭上的牛繩,牽著它去外面吃草、喝水。進入牛棚前,喊“低頭、低頭”,它又會低頭,盤好牛繩后,主動地走入牛棚。有時在牛蹄的縫隙中,會嵌入一些石子、藤條之類的雜物,只要用手拍打一下那只腳,喊幾聲“腳、腳”,它會乖乖地抬起那只腳,讓你輕松的取出雜物。
在放牛回家路上,我總喜歡“借坡上牛”,騎在牛背上,牛也很順從,走得很平穩(wěn),從來不會狂奔,有時候也會小跑,似乎與我逗著玩,讓我開心。
公園里,放牛娃雕塑。CFP。
那個年代,不用說人很苦,牛都會特別累,在農(nóng)忙時,牛要耕田,在農(nóng)閑時,牛還得牽去踏窯泥。
我們村,叫大田門口的地方,有一爿磚窯廠。制作磚瓦,泥坯很講究,先挖一個很大的泥池,把取自田里深層的泥土,倒入池中,用耕牛,在泥池中不斷來回踩踏,泥達到一定的柔度和韌度,再去制作磚、瓦,這就叫踏窯泥(那時沒有機械軋泥)。踏窯泥這活,對牛的消耗、損傷都很大。我家飼養(yǎng)的牛,體大力壯,經(jīng)常被借去踏窯泥。
有天晩上,記憶中,有位姓郭的燒窯師傅,好像是一個東陽人。向我父親借用耕牛,準備第二天去踏窯泥。父親是個爽快人,每次都會答應了他。我很討厭這個人,倒不是這個人壞,而是他經(jīng)常借用我家的牛,去踏窯泥。牛雖然是集體的,踏窯泥的報酬也歸集體,但我還是很心疼自養(yǎng)的牛。晚上睡覺時,就暗暗地盤算著,用什么方法,不讓他牽走水牛。
第二天,天剛發(fā)亮,我就偷偷地起床,避開家人,把牛牽到外面,心想,不能離村太近,以防被家人和燒窯師傅找到。一直趕呀趕,穿過幾個田畈,把牛趕到田雞印,這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山坡,離村足足有六、七里路,
這時候,雖然太陽快要升起了,但田畈里,還是看不到人影,非常寂靜。田里的蟲鳴,林中的鳥叫,顯得格外凄涼,聽起來有點害怕。我膽怯了,就不斷地靠近水牛,牛真的很有靈性,當我靠近它時,它會抬頭伸出舌頭,舔舔我的衣服,好像在告訴我,別怕,它會保護我的。
大約過了個把鐘頭,有幾個趕早工的人出現(xiàn)了,看到我,非常驚訝,對我說,嘎小的一個孩子,(嘎:老家方言,這么的意思)嘎早,到嘎偏僻地方放牛,快丟(點)好回家了,你父母要急煞格(急死的)。見到有人,膽子大起來了,也不當一回事。
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家里的人找遍前畈、后畈,外畈、里畈,村莊附近的各個地方,就是不見我和牛的蹤影。燒窯師傅見不到牛,等不及,就去借其他的耕牛了,父母急得團團轉(zhuǎn)。
這時,我騎著水牛,大搖大擺地出現(xiàn)在父母面前,見到父母親,一骨碌地溜下牛背。母親又氣惱又驚喜,罵著:儂個討債格(你個淘氣包),伢尋煞腳(我們找你找得人都快急死了),準備教訓我一頓。見狀,我嘟弄著嘴,回了一句:我就是不讓牛去踏窯泥。母親聽到這句話,卟嗤一聲笑了出來,揚起的手也放下了。
母親氣惱中帶著愛憐,對我說,早飯湯罐里蒸粒喀(指灶鍋旁邊容器里蒸著),好開(去)吃啦,我連忙奔向灶臺,狼吞虎咽地吃了早飯,又匆匆跑到外面,與小伙伴一起玩耍去了。
沒過幾天,燒窯師傅又來借牛踏窯泥,他剛把牛從牛棚里牽出,被我發(fā)現(xiàn),就沖了上去,拽著牛繩,死活不肯讓他牽走,父親虎著臉走過來,掰開我的手,抱住我,讓他牽走水牛,我掙脫了父親,哭哭啼啼,一路跟隨,看到他將牛牽入泥池中,又用竹梢抽打時,我會毫不猶豫捧起地上的碎石,砸他的人,這一招非常見效,因為制磚瓦的泥坯,是容不得有碎石的,否則整池泥坯都會報廢(后來聽大人說的,才知道這么一回事)。他又不好打我,毫無辦法,只得把牛歸還給我。
從此以后,我家的耕牛,就再也沒有去踏窯泥。
(二)攪漁塘
我們的村莊比較大,有十五個生產(chǎn)隊,農(nóng)田很多,畈與畈之間的農(nóng)田中,分布著許許多多的水塘。有馮家塘、蔡家塘、紹世塘、畚斗丘塘后畈塘……為各個生產(chǎn)隊所有。這些水塘基本上作灌溉之用,少數(shù)會種藕或養(yǎng)魚。
在中央大路,有個雨厰,是供田間勞作或路過的人休息、避雨用的,它的兩邊有兩囗水塘,一囗種藕,一囗養(yǎng)魚。
在早稻即將開鐮時節(jié),一個烈日炎炎的中午,與小伙伴生根、祖昌一起玩耍,我隨口說了,那囗水塘里有養(yǎng)魚,要不我們一起去抲魚?他們倆異口同聲說,開(去)。于是,三個人立即動身,也沒帶任何漁具,光腳赤膊,火急火燎奔向水塘。當時,抲魚是好奇,玩水是真的。到了水塘,就卟嗵、卟嗵跳進水里。
身體浮在水中,雙手不停劃水,雙腳不斷地拍打水面,土話稱“打浮排”(狗跑式的泳姿)。池塘不大,水也不是很深,幾個來回下來,塘底的泥土泛上水面,一塘清水被我們攪得非?;鞚?。水中缺氧,池中的胖頭魚、花鰱魚,蹦蹦噠噠往上竄,比現(xiàn)在的噴泉還要好看。魚蹦噠得越厲害,我們浮排打得越起勁,嘻嘻哈哈,無所顧忌,玩得開心極了。
魚塘。資料圖。CFP。
突然,蹦噠得很高的一條胖頭魚,落在岸上,靠近岸邊的生根,眼疾手快,跑上岸,按住那條魚,把他藏了起來。起身時,遠遠看見有個人,朝我們走來。生根定晴一看,嚇了一跳,非?;艔埖亟兄?,趕快上岸,某某人來了。一聽是這個人,我們都嚇得不輕,趕緊上岸,貓腰前行,快速離開水塘,躲進稻田中央。心想,如果被他發(fā)現(xiàn)偷魚,輕則打罵,重則還會牽連整個家庭,那個年代,小偷小盜集體財產(chǎn),弄得家破人亡的悲劇,在我村曾發(fā)生過。當時,心里很怕,連粗氣都不敢喘。
慶幸的是,那人停留的時間不長,在水塘邊的幾丘田里,捺好田缺就走了(不讓田里水往外流)??纯茨侨艘炎哌h,我們就從稻叢中鉆出來,身上被鋒利的稻葉,劃出了一道道血痕。
回到家,母親問我身上的血痕是怎么弄的,我又不敢說出真相,謊說是去田里,挖泥鰍弄的,轉(zhuǎn)身跑到外面,找小伙伴做挑棒的游戲。
(三)拗桕籽
村莊的西邊,石塔頭,有一片桕樹林,樹木高大,枝繁葉茂,果實成球形狀,外面白色的一層叫桕脂,是制造蠟燭和肥皂的原料,里層果實可榨油,葉子可作染料,樹皮可入藥。是村集體的經(jīng)濟林,在大煉鋼鐵的時代,這片經(jīng)濟林遭砍伐,只剩下幾株零零星星桕樹。
上小學時候,沒有別的欲望,最大的愿望,就是擁有一個鉛筆盒,里面裝一把削筆刀、一塊橡皮、幾支彩色鉛筆。而家里是不可能給你零花錢買這些的,咋辦?思來想去,想出一個點子,上山拗(采摘)桕籽,拿到供銷合作社去賣,賣出來的錢,再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一天下午,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約了平時要好的三個小伙伴,拿著砍柴刀,拎著蔑斗籃(竹編容器),去石塔頭拗桕籽。一路小跑,到達桕樹底下,傻眼了,看看這么高大的桕樹,又沒有專門的工具,根本無從下手,愣愣的,不知所措。
桕樹。
兒童時期,往往是一種單向的思維,一心想著當初的目標,不會顧及其他。便靈機一動,對小伙伴說,我們爬上桕樹,把樹枝砍下來,落到地上再采摘。
徒手攀爬這么高大的桕樹,是一種高危險的行為,砍掉樹枝,來年又會欠收。真是頑劣、沖動,無知無畏。
爬樹,對我們來說,不是難事,還覺得很爽。每人爬上一株桕樹,雙腳踮在較粗的樹枝,一只手拉著枝條,身體斜跨,嗶哩?啦,砍了起來。人像猴子一樣靈活,一個方向砍得差不多了,雙手抓著高點樹枝,雙腳懸空,飄蕩到另一個方向,繼續(xù)砍。一會兒功夫,地上落了一大片,看看差不多了,就下樹采摘。
我們非常專注地拗著桕籽。這時候,有位長得五大三粗的人,路過這里,聲大如雷,手里拿著麻繩,朝我們小跑過來,怒吼著:“阿給要惹弄咯(是誰讓你們砍的),吊起來(把人用繩捆綁起來),要惹吃頓柴糕粒(用棍棒拷打一頓)。”
突如其來的吼聲,氣勢洶洶的駕式,嚇得我們四散奔逃,但他并沒有追趕,我們跑得遠遠的,注視著,他究竟會把我們怎樣?
這個人把我們趕跑后,慢慢整理著地上的樹枝,用手里的繩索,捆扎了兩大捆,若無其事地挑走了。估計那個人也不在乎桕籽,看重的是樹枝。
待到他走遠了,我們又回到桕樹下,撿著灑落在地上的桕籽。
樹枝從高處墜落,再經(jīng)他捆扎折騰,大部分桕籽,已灑落地上,我們各自撿了滿滿的的一籃。想著自己的愿望,忘記了剛才的恐懼,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