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年度最佳雇主評選火熱進行中
(資料圖)
↑↑點擊查看,票選你心中的最佳雇主↑↑
近日,一網友發(fā)帖吐槽稱,自己因未及時回復領導凌晨1點發(fā)來的工作微信,結果在次日早會被點名批評。引發(fā)網絡熱議。
不少網友留言表示,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下班成了件并不容易的事。
首先,能不能夠準點打卡下班暫且不論。就算下了班,也要時刻留意工作群的消息,甚至在家還要處理臨時工作,回復老板信息。
周末組織培訓、非工作時間團建等隱形加班的情況更是隨處可見。
不得不說,這屆年輕人苦加班久矣。私人時間不受工作打擾,享受個人生活這件看似無比正常的事,實現(xiàn)起來實在是太難。
“你今天晚上沒安排吧?咱小組9點約個電話會議?!?/p>
“這PPT有幾個地方需要調整,具體晚些電話溝通?!?/p>
“這個方案客戶要得急,你晚上回去對接一下?!?/p>
想必,這是不少打工人下班常聽到的臺詞。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發(fā)模糊。工作時間,一個小時恨不得掰成兩小時用。好不容易下班回家,依舊逃不掉公司的奪命連環(huán)call。
這種“人不在公司,但工作卻無處不在”的狀態(tài)似乎已成家常便飯。表面看起來下班成功,實際卻在手機上隨時加班。
明明知道不合理,但迫于現(xiàn)實壓力,大多數(shù)職場人還是只能咬牙認栽?!半[形加班”叫人無力吐槽。
朋友小李所在的公司便是這樣,面試時老板斬釘截鐵承諾公司從不加班。
進去以后才發(fā)現(xiàn),老板說的不加班,是指不在公司工作。實際上,下班后客戶和領導的消息要及時回復,有時情況緊急,甚至需要線上加班。
更難過的是,小李特地攢了5天假,和家人計劃進行一場短途自駕游。但沒想到,哪怕是在旅途過程中,領導和客戶也會隨時打電話過來,和她溝通工作。原本的好心情一下消失殆盡。
小李一度想離開這家公司,又怕下一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好繼續(xù)觀望。
原本她選擇這份工作,看中的就是平日不加班,周末有雙休這點。誰知遇上這樣的企業(yè)文化,最后不得不隨波逐流。
1、巧立工作人設,建起生活邊界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邊界感的缺失?!?/p>
想將工作與生活區(qū)分開,要先在兩者之間建起明確的界限。
上班時間,最大程度保證工作的完成,不留“小尾巴”。避免下班后,因為工作紕漏被要求返工,影響他人工作的進展。
其次,可以嘗試打造適合自己的人設,引導其他人來適應你。
比如學霸人設,每天晚上都會安排整段時間學習,不會翻看手機;
比如運動人設,下班后經常和朋友約打球,工作消息無法及時回復。
如果對職業(yè)生涯沒有太高要求,也可以嘗試打造“咸魚”、“病嬌”等人設,圖的就是份自在安閑。
總之一句話,想盡一切辦法暗示領導和同事,下班后你“不方便”這件事情。
時間長了,等到他們逐漸習慣下班之后可能聯(lián)系不到你,便不會太計較。
2、判斷緊急程度,適當延遲反饋
如果臨時收到工作信息,可以先判斷內容是否緊急。或許有時是領導或同事?lián)牡诙焱?,所以順手將工作信息發(fā)送給你。
這個時候,盡量不要第一時間進行回復,避免給到他們你下班很閑的錯覺。不太重要的消息,你可以放到第二天集中處理,或者在一個小時后回復一句收到。
就算對方回復消息,你可以給到一個五到十分鐘的回復延遲的時間。讓對方覺得,你現(xiàn)在很忙,但仍愿意抽時間回復對方工作消息的感覺。
此外,還可以找機會適當補充上一句:
“不好意思我正在開車,所以回復會有些延遲?!?/p>
“抱歉啊,正和朋友聚餐,不太方便接電話。你先發(fā)我微信,我待會第一時間回復你。”
等等話術。相比秒回信息,適當增加對方“負罪感”,也能間接降低受工作消息“騷擾”的頻率。
3、打不過就加入,適應不了就離開
說實話,如果在嘗試各種方法之后,仍舊無法擁有“下班自由”。那只能說明,企業(yè)文化和公司氛圍如此,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撼動得了集體。
都說打不過就加入,不妨嘗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之法,用魔法打敗魔法。
但是這樣的方法,往往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其實你也可以選擇“打不過”就離開。
實在無法適應就換一個環(huán)境,畢竟人生短短數(shù)十載,何必要逼迫自己強行迎合。揮別錯的,說不定下一個便剛好適合你。
最后我想說的是,大家都這樣,并不意味著便是對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人充實,但慢節(jié)奏的生活同樣令人向往。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工作與生活平衡,開心工作的同時,擁有屬于自己的“下班自由”。
留言說說,你實現(xiàn)下班自由了嗎?
點擊「閱讀原文」
票選你心目中的最佳雇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