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記憶】
劉小雷
(相關資料圖)
在如今嘉峪關市新城鎮(zhèn)和酒泉市果園鎮(zhèn)之間的一片戈壁灘上,分布著1400余座魏晉時期的墓葬,從一些已考古發(fā)掘的古墓中發(fā)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磚,似乎在那些靈魂的居所里,逝者不甘于寂寞長眠,他們仍然在用熱烈的色彩線條說話,向后世的人們展示著1700多年前,河西走廊古絲路的詳盡風貌。
其中,嘉峪關6號墓有關于庖廚的眾多壁畫磚,構成了一幅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并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豪門宴飲圖。
一
魏晉時期的河西,一場儀式感十足的宴會應當具備哪些美味佳肴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一場歡宴的開啟:侍女們魚貫而入,她們奉上炙肉、菜蔬、羹湯、蒸餅、胡餅等,甚至還有西域來的葡萄酒。
燒烤一定是這場宴會最華彩的部分。
在農牧皆宜的河西,豬肉、羊肉、牛肉同樣受到歡迎。
宰殺后的豬肉和羊肉被送到庖廚,刀工嫻熟的廚師將肉切割為大小不一的塊狀,大塊除了燉煮外,還可制成腌肉,懸掛于梁下,以待后用。
小塊則切成丁,用鐵叉串起來,在火上炙烤,撒上調料香料后的烤肉串是當時河西最風靡的美味。
“炙”這種燒烤的方式由來已久,或許自火發(fā)明后,先民便以此來烤熟肉食。在漢代,可炙烤的食材更為豐富了,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的遺冊中,便記載了牛炙、牛肋炙、牛乘炙、犬肋炙、犬肝炙、豕炙、鹿炙、雞炙等各種炙肉。
非獨中原人愛烤肉,事實上,它在河西一帶廣為流行。
宴會上,當然少不了硬菜——貊炙,即“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為也”。
如今草原上的烤全羊便是這種貊炙習俗的延續(xù)。
隨著河西田園與牧歌意味的持續(xù)交融,來自游牧民族的很多烤肉方法在中原地區(qū)流行開來。
二
魏晉時期,烤肉是一項全民所青睞的美食。通過文獻記載顯示,當時烤肉使用的原料有雞、鴨、牛、羊、豬、鵝、獐、鹿以及各種魚類。
在河西,豬牛羊等畜牧產品比較豐富,烤制肉類自然以此為食材。
當時的廚師們有很多都是燒烤高手,可以根據不同的肉類,個性地使用調料和烤制方法,并且十分注重對火候的掌控。
烤羊肉有一種專用的“胡炮法”,就是將羊肉切成細絲,用各種調料和香料進行調和,然后裝入羊肚內縫合,放入灰坑中煨熟……
有人說,缺少唐朝傳入的孜然,明后期傳入的辣椒,在魏晉時期擼串,會不會風味寡淡?
無須擔心!《齊民要術》相關記載中,提到當時烤肉時的調料就有200多種,而且書中還具體記載了哪種肉配合哪種調料烤制,可見中國人自古在飲食文化這塊兒早已精致得無以復加。
“胡炮法”的制作技藝中已經可以看到使用胡椒調味,從它的名稱就可以看出它自西域傳入。
美味的燒烤一定飄動著蒜香。大蒜作為佐料,在宴飲中不可或缺。
晉張華在《博物志》中有“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的記載?!洱R民要術》也引用了上述的記述,也就是說,在6世紀中葉,許多人已經知道它的滋味。
沒有辣椒,智慧的古人也有許多調味品代替,茱萸、花椒、生姜、芥末都能讓人們的味蕾盡享辛辣的舒爽與刺激。
三
豐腴的肉食之外,還需要豐富的蔬菜化解油膩,給宴會帶來一些清新的味道。
河西的蔬菜種類豐富,韭菜、葵、蘑菇、蔓菁、蘿卜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隨著古絲綢之路的開通,遠來的商旅也將他們家鄉(xiāng)的菜蔬種子帶到此地,并生根發(fā)芽,如茄子、胡瓜、芫荽、胡姜等,這些外來蔬菜當然會被人們細加烹飪,成為時鮮美味。
河西麥制的面食是一絕,在那時也是河西居民的主食,人們能用它做出品類繁多的面點。豐富的舌尖體驗,來自于湯餅和蒸餅。在壁畫磚中,有侍女們在大缸中和面的場景。
做蒸餅的步驟稍微復雜。面需要先發(fā)酵,發(fā)酵后,面團膨大而起,廚娘將其制成半球形的面食,上籠蒸熟,便是熱氣騰騰的蒸餅。發(fā)酵充分的蒸餅,蒸熟后表面會開裂,時人視這種開裂的蒸餅為佳品。
而對于當時河西的居民來說,胡餅也是心頭好。胡餅在東漢末傳入中原。據說“靈帝好胡餅,京師貴戚皆競食胡餅”,胡餅成為備受追捧的美味,想必這場宴會上,也會讓大家大快朵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