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自然歷丨石韞玉而山暉?保障莊稼口糧,潛力在它身上
2023年6月22日 星期四夏至第2天
(資料圖片)
鉀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元素,它不僅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促進蛋白質合成,還能增強植株抗逆性,改善果實品質。在農業(yè)生產中,鉀肥是莊稼的重要“口糧”。
傳統(tǒng)工藝通常以鉀石鹽、光鹵石、含鉀鹵水為主要原料制備鉀肥。隨著市場上鉀肥需求日益旺盛,我國水溶性鉀礦資源稟賦差的問題逐漸顯現(xiàn),不少科學家致力尋找生產鉀肥的替代性原料,非水溶性的鉀長石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一個。
鉀是地殼中含量第七的元素,鉀長石是地表含鉀最豐富的礦物質之一,含鉀量可達13%,且分布廣、儲量大、易開采,因此成為提取鉀肥的理想原料。
然而,將非水溶性的鉀長石轉化成水溶性鉀肥并不簡單。我國從上世紀便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先后探索出燒結法、高溫熔融法、水熱法、低溫分解法等數(shù)十種生產工藝,不過要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尚需時日。
我國鉀長石資源豐富,已知礦源60個,儲量約79.14億噸,分布在安徽、內蒙古、新疆、四川、江西、湖南等地。目前,鉀長石主要用于制造陶瓷、玻璃、電瓷、研磨材料等,未來有望在鉀肥生產中發(fā)揮更大價值,為莊稼提供充足優(yōu)質“口糧”。
【小名片】
鉀長石(K2O·Al2O3·6SiO2),通常也稱正長石,屬單斜晶系礦物,呈肉紅色、黃白色或灰色,帶玻璃光澤。鉀長石含鉀量較高,且分布廣、儲量大,廣泛應用于制造陶瓷、玻璃、電瓷、研磨材料及制鉀肥用。我國鉀長石資源豐富,已知礦源達60個,平均氧化鉀含量約為 11.63%,儲量約達 79.14 億噸,按平均含量折算成氧化鉀儲量約為 9.6億噸。安徽、內蒙古、新疆、四川、江西、湖南分布相對集中。
文/張航 圖/王廣澤 智庫/何斌 設計/李真明 統(tǒng)籌/周月桂
作者:張航,李真明
責編:彭可心
一審:張航
二審:周月桂
三審:李偉鋒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