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資料圖)
在我國的歷史上,很多的皇帝是能同甘苦卻不能同享福的,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開疆拓土建立千秋霸業(yè)的時候,對你平輩論交,各種體貼,各種寬容。
但是一旦登上了皇位,則翻臉無情,也許是處于位置的不同,變得開始猜疑,對曾經(jīng)的兄弟開始不信任,以至于以往的開國功臣幾乎很少有善終的。
最有代表的兩位皇帝,就是朱元璋和劉邦,一個因為"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把所有的開國功勛殺得所剩無幾,光受牽連的人就達到了6萬,而劉邦也是滅了一個藩王有一個,只有張良和蕭何退隱才保全了身家性命。
本來唐朝是個例外,唐太宗十分重視自己的開國功臣,更是為二十四位功臣繪制畫像,永遠的高掛三清殿中的凌煙閣。
不過這些功臣并沒有都能善終,有一位就遭到了李世民的誅殺,也是李世民誅殺的唯一的一位,而這位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將侯君集,正因為李世民誅殺了功臣侯君集,也使他和劉邦、朱元璋一樣登上了誅殺功臣的榜單。不過李世民誅殺侯君集確實事出有因,從當時看,侯君集被誅殺也的確罪有應(yīng)得。
早期不學(xué)無術(shù),而以勇武自稱。后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zhàn),立下戰(zhàn)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后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唐統(tǒng)一后,侯君集官位越來越高,開始學(xué)習(xí),參與選拔人才等。曾隨李靖學(xué)習(xí)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后又領(lǐng)大軍滅高昌國。功勛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后開始心生怨恨,先后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