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率真和好奇的天性,使得他們會永不停息地去探究未知領域,創(chuàng)造奇跡。
前幾天看到一位母親寫的一篇文章。講到多年前她參加單位組織的一次新疆游活動,6歲的兒子要求媽媽新疆回來給他帶一個牧民的帳篷,后來兒子在電話里聽媽媽講述草原上騎馬過河的情景,就對媽媽說帳篷不要了,還是給我?guī)б黄ヱR回來吧。媽媽說那么高大的馬我怎么帶回來呢?兒子說你可以騎回來的呀。媽媽對兒子說,新疆距離上海那么遠,路上有高山有河流,我怎么騎回來呀?兒子回答,那就乘飛機帶回來,也給它買個座位吧……看到這兒,真讓人忍俊不禁,童心是多么可愛呀!
童心的質(zhì)地是率真和好奇,這是年齡賦予的天性,在成人身上未曾失去卻是珍貴難得。馮驥才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一朵梅》,說的是他有一位叫王成喜的畫家朋友擅長畫梅花,畫的梅多是一樹一樹的繁花,很是喜慶熱鬧。有一次王對馮先生說要送一幅梅花圖給他。馮說好啊,你也挺忙的,就畫一朵梅給我吧。一朵梅花怎么能成幅畫呢?這讓王成喜費腦筋,后來他畫了三幅小畫,每幅畫上梅朵都極少,但到了馮先生那兒卻沒通過。馮說不行不行,我只要一朵梅。這真讓畫家哭笑不得。馮先生笑著說,我非要刁難你一次不可。過了些日子,王成喜揣著畫來交差了。展開畫面,是一幅折枝梅花圖,畫面上端,枝上的梅花是用單線勾勒不著色的素梅,上上下下無數(shù)朵。馮先生剛要發(fā)問,但見最下端翹起的枝頭上,孤零零一朵紅梅耀眼奪目,馮先生不禁叫好,覺得這畫太絕了!畫家既滿足了他需要的一枝梅,又符合繪畫結構上的相互呼應和彼此襯托的原理。從這個故事里我們不難看到馮驥才先生好奇、較真、頑皮、不妥協(xié)的心性。而正是這份童心的爆棚,才讓畫家窮盡心思后誕生了一幅難得的佳作。
歷史上一切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都是葆有童心的。率真和好奇的天性,使得他們會永不停息地去探究未知領域,創(chuàng)造奇跡。就是現(xiàn)當代,我們熟悉的名人大家,如豐子愷、齊白石、錢鐘書、任溶溶、黃永玉等,又有哪一位不是童心萌萌性情如赤子呢?
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也性情各異。有的人隨著年歲增長,童心消失了,處世為人帶著厚厚的盔甲,行為往往心口不一,與人交往也帶著明顯的功利性。而有些人一直到老都是童心未泯。我有幾位忘年交都是耄耋老人了,他們一輩子有過不少坎坷,甚至被人欺騙過,該得的利益也曾被人剝奪過,但他們依然保持純真的品性,做人有信仰,崇尚真善美,對世間的美好仍懷有童真般的熱切向往,因此雖入老境,仍活得有滋有味。我能成為他們的摯友,一直心懷感激。(徐慧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