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溯
因為喜歡大熊貓,人們關注著大熊貓的一舉一動、關心著大熊貓的喜怒哀樂。保護大熊貓,除了關注大熊貓個體,我們更需要關注大熊貓群體,更需要了解大熊貓種群的習性和需求。
【資料圖】
近日,國是君走進了熊貓的老家——四川,來到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大熊貓國家公園,探訪生活在這里的大熊貓和照顧大熊貓的人們,了解大熊貓的保護進展和未來規(guī)劃。在走訪的過程中國是君了解到,做好下面這些事,對于保護好大熊貓,至關重要。
保護好棲息地
在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神樹坪基地,記者看到,多只大熊貓正在怡然自得地享用著飼養(yǎng)員們精心準備的鮮嫩的竹筍和竹子,大熊貓們“手拿”竹子大快朵頤、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引起游客陣陣笑聲。大熊貓通常生活在海拔在1200米到3000多米之間的山林間,位于四川臥龍海拔約1700米的神樹坪基地正是大熊貓們最理想的居所。
幾十年來,我國通過人工繁殖等方式推動圈養(yǎng)大熊貓數量穩(wěn)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國圈養(yǎng)大熊貓數量達到698只。但是,照顧好動物園和保護基地里的大熊貓并不是大熊貓保護的終點,復壯野外種群才是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最終目的。
記者了解到,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雙管齊下”,我國野外大熊貓數量也實現恢復增長。據官方統計,目前,我國的野生大熊貓數量已經從最少時候的約1100只恢復到1864只。
鑒于大熊貓種群數量的恢復,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更新,大熊貓在名錄中由“瀕危”降為“易?!薄?/p>
“雖然大熊貓已經‘降級’,但當前大熊貓的保護仍然任重道遠?!贝笮茇垏夜珗@雅安管理分局副局長王巖飛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根據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大熊貓依然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非常珍稀,大熊貓野外數量還是沒有恢復到1970年代時2000多只的水平,且大熊貓的野外分布還不夠均衡,大熊貓分為33個局域種群,但是其中有18個種群大熊貓的數量不足10只,還有10個左右特別小的種群甚至只有一到兩只大熊貓,這些小種群很容易就滅絕了,保護瀕危小種群非常需要引起關注。
大熊貓在地球上存在了長達800萬年,其足跡曾遍及我國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但由于人類活動影響的不斷加劇,大熊貓的棲息地逐漸縮減至川陜甘三省的六大山系。
王巖飛表示,野外大熊貓小種群之所以面臨滅絕的壓力,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類的活動。比如,目前雅安大相嶺、小相嶺的大熊貓密度都小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以前的亂砍濫伐、牧民放牧以及公路的穿行等等破壞了大熊貓的棲息地?!叭︷B(yǎng)的大熊貓吃飯有人喂、生病有人看,但是野外的大熊貓就不一樣了,它們需要有足夠的領地和食物,因此,保護好、建設好大熊貓的棲息地非常重要,也是接下來大熊貓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
多年來,我國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qū)建設等重點生態(tài)工程,大熊貓棲息地條件明顯改善,保護的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從139萬公頃增長到258萬公頃,53.8%的大熊貓棲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貓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2021年10月,總面積2.2余萬平方公里(220余萬公頃)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大熊貓保護區(qū)面積進一步擴大,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
“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就是對原有保護的一種升級,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大熊貓的保護區(qū)有82個,通過國家公園建設,把這些保護區(qū)串聯起來,解決棲息地的碎片化問題,同時國家公園還將大熊貓潛在的棲息地也全部劃進來,從而實現對大熊貓最大范圍的保護?!蓖鯉r飛說。
記者看到,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雅安片區(qū),當地林業(yè)部門在進一步做好森林巡護、溝通合作等工作加強生態(tài)保護的同時,還兼顧發(fā)展,在區(qū)域內打出了“安逸走四川、熊貓看雅安”“大熊貓1869溯源”等品牌,在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qū)發(fā)展自然教育、科普研學等項目,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引領當地居民發(fā)展,同時,也使公眾在游覽的同時增強了對大熊貓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認知。
保護遺傳多樣性
科學研究表明,保護基因多樣性對于生物種群的健康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增加種群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而且還可以為生物繁殖提供更豐富的基礎。
經統計學預測,大熊貓圈養(yǎng)種群保持90%遺傳多樣性的時間可達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種群,為復壯野外種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就野外情況來看,目前依然會出現大熊貓因為棲息地破壞出現遺傳交流中斷,個別孤立小種群逐漸消失滅絕的情況,而這些小種群的遺傳基因就會永遠消失?!敝袊笮茇埍Wo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基地主任吳代福表示,關注野外小種群的延續(xù)問題對大熊貓保護至關重要。
多年來,我國提升大熊貓遺傳多樣性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人工繁育等遺傳管理措施提高遺傳效率,二是通過野外放歸、野外引種提升遺傳流動、增加遺傳多樣性。
從遺傳管理的角度,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探索圈養(yǎng)大熊貓人工繁育工作,并在20世紀80年代分別成立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專門從事大熊貓的繁育和保護研究工作,通過多年科研工作者堅持不懈地探索,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人工繁育技術突破,攻克了圈養(yǎng)大熊貓自然交配難的問題,實現了圈養(yǎng)熊貓數量的穩(wěn)定增長。但是,到目前為止,圈養(yǎng)大熊貓自然交配的問題尚未得到完全解決,仍需進一步科研探索。
野外引種、野化放歸則是提升遺傳多樣性的另一個重要途徑,通過野外救助的“引進來”,將為圈養(yǎng)大熊貓增加了新的遺傳基因,增蓄種群基因“池子”,通過野化放歸的“走出去”,將有助于豐富野外小種群遺傳多樣性,達到復壯目的。
“大熊貓野外放歸之后不僅要觀察大熊貓在野外的生存狀況,還要觀察是否有繁殖貢獻,放出去的大熊貓是否和野外小種群發(fā)生繁殖,這對于科學研究和大熊貓種群長期穩(wěn)定都具有重要意義?!眳谴Uf。
目前,我國累計已歸自然大熊貓11只,成活9只,有力促進了野外小種群復壯。此外還通過野外引種成功產下5胎8仔,成活7仔,在不破壞野生種群資源的情況下,實現了圈養(yǎng)種群的血緣補充,進一步保障了圈養(yǎng)種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核桃坪基地正在樹上睡覺的大熊貓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攝
核桃坪基地承擔著我國大熊貓野外引種和野化訓練放歸的重要任務。記者了解到,我國大熊貓野外放歸不僅僅是把圈養(yǎng)大熊貓放歸野外,而是已經探索出比較科學而成熟的模式——母獸帶仔兩階段野化培訓,第一階段將母大熊貓放入第一階段半野化區(qū)域,進行產仔帶仔,這個階段飼養(yǎng)員會定期給母獸提供食物(但不接觸幼崽),在母獸帶仔一段時間后,再進入第二階段,把熊貓幼崽放入第二階段自然保護區(qū)更大范圍的區(qū)域內生存,最后幼崽長大后再完全放到野外,整個階段幼崽都是在半野化、野化的環(huán)境下生存,更有助于放歸后大熊貓幼崽適應野外環(huán)境。
據了解,未來,核桃坪基地將加快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監(jiān)測等關鍵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推廣應用,力爭每年實現放歸大熊貓3~6只,并通過引種加大野生大熊貓瀕危小種群資源保護,逐步建立野生大熊貓遺傳種質資源庫,實現圈養(yǎng)與野生種群基因雙向交流。
吳代福表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以來,規(guī)劃建設了更多的野化培訓區(qū)域,將更加有助于未來野化放歸工作的開展。
保護熊貓,公眾能做什么?
近年來,隨著大熊貓公眾認知度的提高,保護大熊貓日漸受到公眾關注。對于普通公眾來說,我們不能像科研人員、飼養(yǎng)員那樣直接照顧大熊貓的日常起居、提升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對于保護大熊貓我們能做什么?
除了關注大熊貓個體,關注可愛的“網紅”大熊貓,把大熊貓當成我們的“寵物”,為它們慶生、排隊觀看大熊貓,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充分了解大熊貓的習性和他們的真正需求,以科學的態(tài)度關注大熊貓、保護大熊貓。
此外,對于野生動物來說,人類占用了太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占用了過多的地球資源,日漸變暖的全球氣候也使生物多樣性日漸減少,威脅著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家園,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盡量減少對地球資源的占用,這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對大熊貓最好的保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