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30日電 題:易建聯(lián)退役,扛旗者難覓
記者 李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冷月無聲。易建聯(lián)卻用來自深夜的告別,點燃了這晚的滿天星辰。
海明威說,在白天對什么都不動感情是極為容易的,但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29日這個靜夜,易建聯(lián)用485字的文案,告別了他21年的職業(yè)生涯。
這一晚,易建聯(lián)與熱愛的籃球揮手。
那個橘色皮球,曾在北京奧運會賽場,被高高躍起的他,隔著安東尼砸入籃筐;那個橘色皮球,曾在大洋彼岸,被他與姚明各握一側,成就令人難忘的歷史瞬間;那個橘色皮球,曾在雅典劃出詭異弧線,記錄下他年少時的青澀;那個橘色皮球,也曾鬼使神差般落入對手手中,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這是一段長達21年的攀登。熱血、喜悅、遺憾、淚水……自終點回望,那是中國籃球最令人憧憬與遐想的歲月。
這一夜,易建聯(lián)與身畔的球迷作別。
在他們心中,他是中國籃球“黃金一代”的門面之一,更是中國男籃低谷時最為仰仗的支撐;在他們心中,他是十余年來為國家隊頂門立戶的“帶頭大哥”,更是球隊遇到困難時被最先想起的名字。
只是在這段以十年為時間單位的講述中,易建聯(lián)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
這或許始自2019年世界杯,傾其所有仍難挽回敗局的無奈;又或許源于2020年重傷后,“想奔跑的心終究斗不過要剎車的身體”。
這是一曲長歌的休止,一段史詩的終章,一代人青春的句點。
再天馬行空的故事,也難免有曲終之時。球迷同樣心知肚明,中國籃球的“易時代”,早已行至尾聲。這余音之所以遲遲未散,在于“大哥”的堅守,更在于目力所及之處,下一個扛旗者難覓。
縱使再不舍,籃球運動員易建聯(lián)的故事,還是翻到了最后一頁。有人說,不想看到他就這樣離開,因為賽場內還有太多不甘和遺憾沒有解開。
獨自帶隊的這十余年間,易建聯(lián)曾在天津冷雨夜目睹伊朗人放肆慶祝,也經歷過兵敗馬尼拉時的錯愕與無奈。當“08黃金一代”漸漸淡出后,中國男籃在亞洲賽場起起伏伏,奧運賽場十戰(zhàn)全敗。
甚至他曾自嘲不是合格的領軍人:“這么多年沒贏過比賽,自己做的還是比較差的?!?/p>
可實際上,無論天津亞錦賽還是兵敗馬尼拉,中國男籃每一回低谷后的重新正名,都是在易建聯(lián)的支撐下完成。作為帶頭大哥的他一次次沖鋒陷陣,率領球隊將失去的“場子”又奪了回來。
在中國男籃“易時代”,我們始終沒能摘取目標當中的“月亮”,卻也始終沒有停止在夜海中打撈遺失的繁星。
離別總會到來。我們竭盡全力想要留住那個清晰的背影,最終卻往往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當夜晚逐漸褪去、太陽照常升起,易建聯(lián)離開賽場的消息會伴隨著更多驚訝與不舍,被更多人所知。
于是那些與“黃金一代”有關的美妙記憶,又會因易建聯(lián)的告別而再一次浮現(xiàn)。
新的一天里,即將再次登上世界杯賽場的中國男籃,面臨著與四年前類似的考驗。
只是這一回,中國男籃再無“大哥”庇護——那個始終高擎火種的人,已在深夜告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