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3 05:39:30 來源:凱迪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帆書·張小儀 《黃帝內經》中說:恐傷腎,悲傷肺,怒傷肝,憂傷脾。
不良情緒損害身體健康。現(xiàn)代人的壓力特別多,有情緒,在所難免。 但,情緒失控是智商下降、理智滑坡的前奏;
壓得住火、沉得下氣,穩(wěn)住情緒,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應對當下的問題。拿破侖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情緒穩(wěn)定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要通過調節(jié)和管理來實現(xiàn)。
一個幸福的人,一定是懂得管理情緒的。不喜怒形于色,只在心底把所有的快樂與不快樂化解。 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給男朋友發(fā)短信,久久沒有收到回信,就開始抓狂,甚至開始懷疑人生了; 同事們去KTV,沒有被邀請,就責備自己是不是沒有處理好人際關系; 開會時,被領導無端瞄了一眼,心里便惴惴不安,陷入臆想。
如果你心里經常這樣搗鼓,那么很遺憾,你是一個缺乏鈍感力的人。何炅曾說: “很簡單,你要對很多事情不要那么敏感,不要著急去做判斷,你鈍一點,你慢一點,就是要做減法的人?!?
鈍感力讓我們免于受傷,就如心理學常提到的心理防御機制。奧普拉·溫弗瑞曾在節(jié)目中分享過自己的鈍感力經驗。 大學畢業(yè)后,她去一家電視臺做主持,可外貌條件成了她的阻礙。 負責人安排她去紐約整容,結果,連醫(yī)生都說她底子太差,無能為力。 一開始,奧普拉負責晚間節(jié)目的主持。 但 節(jié)目播出后,觀眾的反饋差強人意,他們普遍認為她播新聞的態(tài)度不客觀。 于是,她又被調去了早間節(jié)目。 受挫的奧普拉曾一度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會反復自嘲。
可奧普拉沒有一蹶不振,她有憑借強大的內心,堅持努力,繼續(xù)打磨自己的主持能力。漸漸,她的早間節(jié)目開始逐漸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收視率也噌噌往上漲。 自此以后,奧普拉的職業(yè)生涯一路開掛。 她受邀入駐芝加哥電臺,僅一個月就讓一檔談話節(jié)目起死回生。 次年,這檔節(jié)目以她的名字命名為《奧普拉脫口秀》。 奧普拉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節(jié)目主持人。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說: “我對別人的評價和嘲諷沒那么敏感,我只關心自己進步了沒有?!?
心有鈍感,注意力才能放對地方,最小化內耗成本。人生是一場修行,熬是生活的常態(tài)。 挫折坎坷、困難窘境時時考驗著情緒耐受力。
鈍感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淡化外來的擠壓和傷害。人生的節(jié)奏繃得太緊容易焦慮,放得太松又容易“躺平”,用力過猛等于過猶不及。
別把自己逼得太緊,適當松一下弦,保持松地感,精氣神會倍增。大學老師給我們分享過往屆學生的實習經歷。 一年畢業(yè)季,她教過的兩個學生小文和小莉,一起到一家銀行實習。 銀行的工作穩(wěn)定,薪水也不錯,小文十分重視,一進入銀行,就是奔著轉正去的。 她每天十分勤奮,除開吃飯、上廁所,幾乎都在工位上忙碌, 還經常熬夜加班。 相反,小莉卻不慌不急,每天準點下班,充分午休后準點上班,時不時借喝水休息。 實習結束,銀行的留用名額卻給了小莉,小文被拒了。 大家都不解,老師道出了其中的玄機。
銀行考核并不是看你工作時長,而是看你工作效率和工作狀態(tài)。小莉看似漫不經心,其實非常懂得勞逸結合,她在工作時間內既完成了本職工作,又擁有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事實上,那些成功者鼓吹的“所有事情必須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最后往往,被感動的只有自己。 就像電影《黑天鵝》的女主角妮娜。 她從小背負著母親的夢想,向成為優(yōu)秀芭蕾舞演員的目標一路奮斗。 刻苦訓練,絲毫不敢懈怠,跳舞成了她人生的全部。
為了贏過競爭對手莉莉,搶到黑天鵝的角色,她把自己逼到崩潰,患上了疾病。最后,妮娜雖完美地詮釋了黑天鵝,但她的生命也在此刻戛然而止,凄涼收場。從小被“第一”裹挾著的妮娜,對跳舞以外的世界視而不見。 如果她體會過生活的美好,就會明白:
努力拼搏,也要努力快樂。縱然“功名萬里忙如燕”,也要“浮生偷得半日閑?!?/p>
松弛感是一種狀態(tài),是不強求,暫且放下的一個姿態(tài)。
松弛感能給身心一個喘息,給忙碌一處閑適。
松弛感也是一種態(tài)度,對功利心的淡然,給生活增添小確幸。
一個小時的冥想,一次酣暢淋離的瑜伽,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放空自己,清空裝滿壓力、雜念、思緒的心靈空間,讓它重新歸零;
這個過程,讓我們重拾生活的掌控感,獲得正能量。看過一句話:
治愈是一個向內的過程,真正能夠治愈自己的能量竟然是自己的內心,而它只是一直都等待著我去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會經歷很多事,遇到很多檻兒。 這些都會在我們心里留下結。張愛玲說,生在這世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干瘡百孔。
這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世間皆苦,唯有自渡。想起楊絳晚年,經歷了愛女和丈夫的接連去世, 她的 內心充滿了 絕望和煎熬 。 楊絳在回憶錄《我們仨》中寫道:“現(xiàn)在,只剩我一個人了?!笨伤€是熬過來了,看她的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她心中仍有一束光。 “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字里行間,追思親人,有對世事無常的嘆息,但仍飽含一份生命的豁達。楊絳先生在此后余生并未沉浸于悲傷,而是從新出發(fā),繼續(xù)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人生。 傅首爾在《奇葩說》說過: “人與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成年人的崩潰不需要觀眾。藏不住的崩潰只能是傷痕,藏起來的崩潰才是勛章。” 我們在經歷不斷和自己的斗爭和較勁中,開出花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治愈過往,需要向內而生;
回歸本我,接納自我,優(yōu)化自我,是最好的向內生長;《這不是你的錯》書中講:
命運的鑰匙其實一直藏在自己的口袋里。作者34歲時,患上偏頭痛,雙目逐漸失明。 他放下一切,離開家,一路求索,禁食、喝草藥,病情卻毫無進展。最后,他回歸家庭,修復和父母的關系, 獲 得內心平靜, 不再在乎 失明。 誰曾想,當學會好好生活后,他的眼疾居然康復了。走了半個世界都沒有治愈的疾病,沒想到,卻被自己醫(yī)治。
改變只能由內而生,去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當你接受了一切,允許一切發(fā)生,你就和自己和解了。 簡單質樸的幸福不過是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 守住內心的一方安寧,方可活出美麗的人生。 《情緒革命》中寫道:“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 成年人最好的惜命莫過于養(yǎng)好自己的情緒。 別在不值得的人事上浪費精力,保持鈍感,放平心態(tài),波瀾不驚,學會自動屏蔽。 適當的松弛感,給心靈減負,給內心減壓,心就有了活力。 作者 |張小儀 主編 | 阿醫(yī)
《VC/PE/MA金融圈》:做靠譜的金融人群體。
匯聚風投、創(chuàng)投、私募、投行、并購、上市公司、產業(yè)集團等朋友。感謝高盛、摩根、紅杉、IDG、復星等數千家機構朋友的鼎力支持。
21世紀的競爭是信息的競爭,訂閱我們,占領投資信息高地。
【商務合作】專用通道:請點擊菜單欄或回復1查看。
回復 2 查看如何加入社群(知識星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