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是個成語,是個歷史典故。
公元325年,東晉皇帝晉明帝司馬紹駕崩,五歲的太子司馬衍即位(晉成帝),庾太后垂簾聽政,皇親庾亮名義上和王導(dǎo)等人共同輔政,實則上大權(quán)被庾亮一人獨攬。
庾亮是個心胸狹窄又、獨斷專行的人,他執(zhí)政后,信任小人,迫害忠臣不得人心。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應(yīng)該有容人之量,能夠駕馭人才。大臣里有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也有滿腹經(jīng)綸但桀驁不馴的,成大事的政治家就是能把他們籠絡(luò)在自己跟前。如果不能降服利用他們,這些有能力卻有個性的大臣就會成為隱患和禍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將蘇峻就是一個人。蘇峻武藝超群,有抱負有理想,戰(zhàn)功卓著,當初很受先帝司馬紹的欣賞。如果庾亮能把蘇峻給馴服了,一定會成為自己成就大事的得力助手,但庾亮看蘇峻橫豎不順眼。再加上蘇峻生性耿直,得罪不少人;朝廷好多小人就在天天庾亮跟前說蘇峻的壞話。今天說蘇峻軍紀不嚴明騷擾百姓,明天說蘇峻對庾亮不敬,后天說蘇峻私下里招兵買馬有不臣之心,想造反。
這庾亮本來就看不上蘇峻,這下子正好找到除掉蘇峻的借口,就假意調(diào)蘇峻到京都建康來做大司農(nóng),然后收拾他。庾亮身邊的大臣聽說后,普遍覺得庾亮這個計策是個餿主意,忽悠三歲小孩還差不多,蘇峻不會上當?shù)?。庾亮的心腹、江州刺史溫嶠聽說后也連夜給庾亮寫信讓他收回成命,因為這樣做是引火燒身,引狼入室,應(yīng)該不動聲色,調(diào)兵遣將,解除蘇峻的武裝。
但庾亮執(zhí)迷不悟,還是下達了蘇峻進京的調(diào)令。蘇峻接到調(diào)令后開始高興得不得了,心說朝廷終于想起我蘇峻了,真是蒼天有眼啊,但部下卻說不正常,讓他三思而行。
蘇峻一想大家說的有道理,庾亮這小子不會安好心。
可是該怎么辦呢?如果我不去就任,那就是違抗皇命,去吧那是送死。橫豎都是死,不如反了吧!
于是蘇峻帶領(lǐng)手下浩浩蕩蕩殺向建康。這邊江州刺史溫嶠早已得知了蘇峻造反的消息,他立刻動員全軍,整裝待發(fā)準備率部前去解圍,立刻請示庾亮說自己要帶兵去建康平叛。但庾亮卻給溫嶠回復(fù)說,蘇峻那些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有我在建康,打敗他們易如反掌,陶侃才是最大的危險,所以你要注意陶侃那邊的動向,我擔心你要離開后,讓陶侃這小子鉆了空子,你要服從命令,堅守崗位,不能越雷池一步。
這雷池就在安徽西南部,即今日黃梅和宿松境內(nèi)的龍湖、感湖等大部分水域。雷池屬于溫嶠的防區(qū),庾亮的意思是嚴令溫嶠不得離開自己的防區(qū)。
哪知道庾亮的軍隊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而蘇家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他們根本不是蘇家軍的對手,庾亮的軍隊很快就被打得潰不成軍,四散奔逃,建康落入蘇峻手里,庾亮化裝出城,投奔溫嶠。
溫嶠見庾亮狼狽不堪,也沒有責(zé)怪他,馬上做了周密部署,迎擊蘇峻。溫嶠在庾亮和陶侃的配合下,終于打敗蘇峻,平息了叛亂。
雷池也因此便名著史冊,"不越雷池一步"也成為后人熟悉的一個成語,當人們表示在做事情要嚴守規(guī)矩,不超范圍時,常常借用這個成語。
=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