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3 08:15:06 來源:韋三水
(相關資料圖)
“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明末思想家唐甄
唐甄這句話,“賊”其實還是好聽的說法,用口語說就是,從秦朝以來凡是當皇帝的都是流氓。確實,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比比皆是—— 劉邦成事之前便是個“不事生產(chǎn),好酒及色”的地痞流氓,他曾對著始皇帝的出巡儀仗無比垂涎;成事之后,他的流氓勁兒就更為十足了,曾把小便撒在儒生帽子里而洋洋得意,逃命時把自己妻女推下車而不以為然,項羽要將他父親下油鍋,他卻說“我爹就是你爹,殺了別忘了給我一碗肉湯喝”。最后稱帝,他還驕傲地反問父親:你從小總說我無賴,現(xiàn)在我比別人如何?結(jié)果,講究禮義廉恥的貴族項羽,終于敗給了“不講武德”的流氓劉邦。 從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也好不到哪去。他年少貧苦,但一旦得了江山,便成了一個活脫脫的政治大流氓。什么開國功勛、同鄉(xiāng)舊友,殺起來毫不含糊。這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相比,簡直就是最低端的黑社會手段。此外,他為保江山任人唯親,最后落個自家兒子打自家孫子的局面。 開國皇帝尚且如此,帝王手下一眾將相,就更是如此。劉邦手下與韓信齊名的大將彭越曾是水匪,朱元璋手下號稱常十萬的常遇春也是強盜。然而,這些人都是史書上公認的“雄主良將”,我們不禁疑惑:“為什么自古成大事者,流氓這么多?”▲作為明朝“第一猛將”,常遇春所到之處“寸早不生”,攻下城池就屠城
人們常說,審視問題的視角不同,看到的結(jié)果自然不同。當我們用傳統(tǒng)“立不世之功,成不朽之業(yè)”的儒家視角審視,他們自然是明君名臣;然而,這一視角并不足以解釋他們身上的流氓氣質(zhì),更無法解釋這一長久普遍的歷史現(xiàn)象。對此,著名學者王學泰在其代表作《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提出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視角——游民視角。他指出,無論是不事生產(chǎn)的劉邦,織席賣履的劉備,還是游手好閑的朱溫,出身乞丐的朱元璋,很多成功的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共同出身——流氓,或者更準確的說——游民。 游民群體的龐大與長久存在,塑造了中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群體文化——游民文化。他們有自己的江湖規(guī)則,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他們也是最能沖垮現(xiàn)有秩序、顛覆王朝統(tǒng)治的狂熱力量。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與地區(qū),能有中國歷史這般頻繁塑造游民的土壤。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造就了游民獨特的群體特征: ·他們“不事生產(chǎn)”,沒有固定職業(yè),要么迫于生計出賣勞動力,如放牛的朱重八;要么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如劉邦及其一眾小弟;也因為身處底層,他們對成功與改變命運最為渴望; ·他們也沒有穩(wěn)定居所,往往為生計遠離家鄉(xiāng)、四處奔波,甚至落草為寇。除自己一百多斤肉外,并無多少私產(chǎn),所謂“無私也就無畏”,他們均“膽大妄為”,做事不講規(guī)則,也最主張?zhí)煜隆肮小薄?/strong>▲被忽視的“士農(nóng)工商”外的第五層:游民階層
可以說,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是由上層“講道德的禮樂倫理”與下層“忽視道德的游民文化”共同構成。要理解中國,二者缺一不可。21世紀的今天,游民一詞雖不再使用,但大量流動、失業(yè)人口、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甚至一些中產(chǎn)乃至“成功人士”,仍具有明顯的“游民”特征,因此這一視角對于理解當下,同樣不可或缺。然而,在傳統(tǒng)歷史敘述中,游民往往被當作一個邊緣群體不被重視,游民文化的概念更是無人提起。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游民文化研究開山之人王學泰第一次系統(tǒng)提出游民文化,才為我們帶來這一審視中國社會的全新視角。學者李慎之曾說:通過這一視角,無疑是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中國。當今學界更是將“游民文化”與吳思“潛規(guī)則”、余英時“士文化”并稱為“中國當代三大人文發(fā)現(xiàn)”。 為此,誠摯推薦王學泰生前集大成之作《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本書自上世紀末出版以來,幾度絕版斷貨,數(shù)量有限。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
關注備用號,以防又失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