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五月初五去斗草”是端午時節(jié)的一種傳統(tǒng)風俗。這項娛樂活動的文化味很濃,吸引文人墨客為其留下眾多名篇佳作。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一幅明代五位仕女斗草的圖卷,記錄了古人端午時節(jié)斗百草的風雅,傳遞著自然與人文合一的美妙共生。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陳洪綬《斗草圖》。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這幅由明代畫家陳洪綬創(chuàng)作的《斗草圖》,描繪的是端陽時節(jié),仕女五人圍坐石下斗草為戲的情節(jié)。畫上松樹虬枝盤曲,松針茂密,依樹而立的山石棱角分明;樹下五位仕女穿著考究,坐于毯子、葉子等上,形態(tài)各異,手中拿著花草相互逗樂,呈現(xiàn)出恬靜和諧的畫面。
這幅《斗草圖》,如行云游絲,轉折有力,設色艷而不俗。美在女子婉轉流暢的衣裙,美在清新的草木游戲,美在天人合一的雅趣。
斗草,又稱斗百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分為文斗和武斗。文斗比的是花草種類和數(shù)量。比種類就要看誰采的花草種類多,新鮮別致,獨一無二,別人都沒有見過,誰就取勝;比數(shù)量就要看誰采的花草多。
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說,陳洪綬的這幅《斗草圖》就屬于文斗。畫中的仕女坐在苑囿之中,只舉手中花草,動口比斗,是一種文雅的斗法。文斗一般是少年與婦女喜歡的斗法,需要了解花草的文化內涵,不然你就沒法開口。
武斗,即兩人持草相對,各持一端,交叉成“十”字狀,用力拉扯,草莖斷者輸。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代金廷標《群嬰斗草圖》就描繪了武斗的場景,充滿童趣,氣氛熱鬧,展現(xiàn)了斗草游戲從找草、拔草、運草到斗草的全過程。
董寶厚說,斗草游戲深受古代婦女和兒童的喜愛。斗草,表面是斗,內里是和。古人借著游戲,識草木之名,頤養(yǎng)心性,尊崇天人合一,人文之和。古往今來,端午的風俗傳統(tǒng)綿延千年,有精神寄托,也有文化傳承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人文色彩。重溫這些端午風俗,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記者:趙洪南
編輯:李爭艷、劉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