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這個地,我就算到死我也會一直找下去。”看到調解員的到來,71歲的吳大娘情緒激動,咬著牙說著和張大爺近20年的積怨。吳大娘和張大爺是鄰居也是親戚,以前關系近得像是一家人的他們,因房屋前的一分地產生糾紛,多年的爭吵使得雙方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如同仇人一般。但近日,經法官調解,這兩位老鄰居終于握手言和。
1995年土地劃分時,因當時條件局限,村里給吳大娘、張大爺居住房屋前后的自留地手寫了一份土地劃分明細。一直以來,兩家和睦相處,門前的自留地因為一直荒著,就沒有具體細分。直到20年前,張大爺對這塊地進行耕種,雙方因土地權屬發(fā)生爭執(zhí)。吳大娘拿出一份手寫的土地劃分明細證明這塊自留地是自己的,但手寫這份明細的人都已去世,沒有辦法證明真實性,雙方都據理力爭,矛盾升級。為此,吳大娘數次找到村里、鎮(zhèn)里等多個部門,因為無法確定土地權屬,一直得不到滿意的處理結果。
2023年7月25日,吳大娘拿著那份土地劃分明細和訴狀來到睢寧法院凌城法庭訴訟。庭長周柯柯在立案審查時敏銳地意識到該案不是一起普通的土地糾紛案件,隨即聯系村委會仔細詢問案件背后的細節(jié)和緣由。在了解情況后,考慮到當事人之間矛盾大,時間久遠,通過就地調解的方式化解糾紛更加適宜,承辦法官鄭煒遂到案涉地進行走訪調查。
“地是我的,你別找了,怎么找都是我的?!笨吹椒ü俚牡絹?,張大爺的一句話讓吳大娘的情緒更加激動,雙方再次爭吵起來,言辭激烈,寸步不讓,這也讓法官切實感受到調和雙方難度之大。
為一次性徹底解決雙方矛盾,承辦法官決定到村委會了解兩家具體情況,并組織村書記、網格員、調解員多方一起商討調解方案。從村書記口中得知,張大爺的兒子之前一直從中協(xié)調,雙方都有松動,但后來又爭吵起來,事情再次陷入僵局。于是,承辦法官再次將張大爺兒子拉過來參與調解,又以鄰居之情、親戚之情為主線,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勸說下,張大爺漸漸松口,吳大娘也慢慢放下心中怨氣。
最終,經過3天數輪調解,兩家人冰釋前嫌,握手言和,張大爺同意將土地返還給吳大娘,這場近20年的“一分地之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農村土地糾紛,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矛盾大、化解難,如果處理不當,一厘土地也可能引發(fā)難以估量的后患,不僅影響鄰里、鄉(xiāng)情關系,更影響農村和諧穩(wěn)定,因此必須徹底解決,雙方滿意才能真正實現案結事了?!背修k法官鄭煒結合多年處理農村糾紛的經驗談道。矛盾糾紛的妥善處理,不是一判了之、一審了之,是以案件本身為出發(fā)點,堅持把非訴訟解決矛盾糾紛機制挺在前面,把握運用“楓橋經驗”精神內涵,強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通過法庭與地方組織、調解力量等多方聯動,匯聚矛盾糾紛化解合力,切實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趙天
通訊員 趙倩 鄧海霞
校對 盛媛媛
關鍵詞: